秦始皇焚书坑儒原因以及背景
在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如同贾谊所述,凭借六世君主的积累,以雷霆万钧之势统一了全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首个大一统王朝。这一伟业无疑令人叹为观止。
秦王朝的统一并非历史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如何治理这个广袤的国度,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丞相王绾建议借鉴前人的经验构建稳定的体制,而廷尉李斯则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构想。李斯的想法虽然迎合了统治者的期望,但却忽视了历史的教训。他的建议导致了秦朝的迅速衰败,走上了“二世而亡”的不归路。
伴随着李斯的治国理念,秦朝的统治下发生了焚书坑儒的惨剧。这一切始于秦始皇的一次宴会,仆射周青臣等人为歌颂秦始皇的功绩而设宴庆祝。博士淳于越却在这种场合发表了对周青臣等人过度颂扬的批评。虽然他的言论带有复古主义的色彩,但他的担忧却是对秦王朝能否持续发展的深沉思考。秦始皇表现出了作为最高领袖应有的雅量,宽容地听取了淳于越的意见,并鼓励众臣发表看法。
丞相李斯对淳于越的看法却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时代在变迁,不能因循守旧。面对淳于越的担忧和批评,李斯将其上升到了王朝安危的政治高度。更为令人震惊的是,李斯按照自己的分析建议焚书坑儒,制造了一场文化浩劫。他建议烧掉所有非秦纪的书籍,禁止人们谈论诗书,甚至对借古讽今的人施以残酷的惩罚。这一举措无疑是对知识人的压制和对文化的摧残。
李斯的言论引发了后世中国对读书人、士大夫的攻击。读书人借古讽今或许有其事,但借古讽今是否就是攻击体制?对此问题的引发了人们对知识人无法有话好好说的反思。其实,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由此反省知识人因何要借古人之口去表达自己心中的积郁。面对知识人的这种表达,统治者是否应该反思体制本身的问题?后世中国不断告诫统治者“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并提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以及让统治者主动照镜子正衣冠,其实是对李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