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书房大臣的权力很大,为什么还能够辅助康熙
在电视剧王朝中,上书房大臣这一职位反复出现,如马齐和张廷玉等,他们主要负责处理日常的事务。一个引人好奇的问题是,上书房大臣的权力究竟有多大?其实,在康熙时期,并没有上书房大臣这一职位,而是南书房大臣。南书房大臣的权力相当大,有点类似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
回溯中国历史,宰相制度历经各朝各代的演变。在秦汉时期,宰相被称为丞相,到了唐宋时期,平章政事即为宰相。明朝建立后,取消了宰相制度,朱元璋为了应对繁重的工作建立了内阁大学士制度。这些内阁大学士起初仅处理文书工作,后来逐渐成为朝中的中枢,相当于宰相的角色。
当清朝入关后,内阁大学士制度仍被沿用了一段时间,但权力大多已成为空架子。当时,清朝仍实行议政王制度,这对皇帝的权力构成了很大的限制。康熙皇帝在除掉鳌拜之后,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设计了一个职位南书房行走大臣。虽然南书房原本是皇帝的书房,但这位行走大臣是康熙皇帝的亲信,看似普通,实则进入了皇帝的核心班底,开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南书房大臣的权力相当大,类似于明朝的内阁大学士,甚至出现了宰相的一些职能。与秦汉时期的丞相相比,南书房大臣或明清时期的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与电视剧中出现的上书房大臣相比,这是一个明显的历史错误。上书房是清朝皇子们读书的地方,不可能有上书房大臣的存在。
雍正皇帝上台后,感觉南书房大臣的职位有些不伦不类,为了制约议政王制度,他建立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地位在清朝中后期变得非常重要。雍正皇帝建立的军机大臣与康熙时期的南书房大臣类似,都是为皇帝服务的。随着清朝统治的末期总理衙门的建立,军机大臣的地位开始降低。为了应对危机,清朝高层开始改革,仿照西方君主立宪制国家建立了内阁制度。虽然13个内阁成员中有7个是皇族成员,被称为皇族内阁,但从这一系列情况来看,宰相制度不可能完全被废除,只会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例如日本的内阁首相虽然二战期间天皇地位崇高但实际上负责国家政务的是首相。因此可以说在清朝末期虽然名义上没有了宰相但实际上仍存在着类似宰相的职位和权力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