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过年守岁的来历和意义 守岁俗名叫什么
中国对春节的重视,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在新年到来之际,人们纷纷踏上返乡之路,只为能与家人围坐一桌,共享热腾腾的年夜饭。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对家的眷恋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憧憬。
守岁,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从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我们可以追溯至少南北朝时期已有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意义,既包含着对逝去岁月的依依不舍,又寄托了对新一年的美好希望。就如诗中所写:“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
年三十守岁,俗称“熬年”。这个名称背后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在遥远的洪荒时代,有一种被称为“年”的怪兽。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它就会出来伤害人畜,破坏田园,给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带来灾难。为了躲避年兽,人们天黑前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入睡,一直等到天亮。为了消磨时间和壮胆,人们开始喝酒。直到年初一的早晨,年兽不再出现,人们才敢出门。
说到除夕是否可以出门,很多人都会被告知尽量呆在家里。这个习俗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在过年这天如果外出逗留太晚,可能会遇到叫做“夕”的兽。为了吉利和安全起见,最好待在家里。而我国的传统习俗也鼓励大家在大年三十晚上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又称围炉。这个习俗起源于古人围炉共餐的习惯,无论长幼都一起用餐。在家中的人必须等到全家到齐了才能动筷子,也要为未能回家的家人摆碗筷,寓意着全家团圆、幸福美满。
除夕之夜,是中国人心中最具仪式感的时刻。守岁、吃年夜饭、不出门……这些传统习俗和讲究,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深深眷恋和对新年的美好期待。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一起遵守这些传统风俗,感受那份浓厚的年味,共同迎接新一年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