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的结局:俄国最后接受了最后通牒
在十九世纪中叶的纷争年代,东欧大地再次被战争的硝烟笼罩。在奥地利的调停下,交战双方于1854年开始艰难地展开停战谈判。由于对同盟国提出的条件感到无法接受,谈判最终在次年4月黯然中断。
伯爵埃斯特哈兹带着奥地利帝国的最后通牒,于1855年12月16日出现在圣彼得堡。这个最后通牒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俄国头上,让俄国在无力拒绝的情况下被迫接受停战。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这正是促使俄国决定停战的关键时刻。亚历山大二世作为沙皇,肩负着沉重的责任与压力,最终接受了奥地利的要求。不久之后,巴黎和会盛大召开,参会的有英、法、土等国,甚至连俄国也出席了此次会议。沙皇希望普鲁士的出席能为其带来盟友的支持,但英国以普鲁士未参战为由拒绝其出席。直至讨论黑海问题时,普鲁士才以《海峡公约》签署国的身份参与其中。
在会议上,俄国依靠三世的支持,后者则不希望俄国过分削弱而让英国在近东独大。他也想让俄国对奥地利产生更深的敌意,从而在将来与法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奥地利却企图霸占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等地。会议中的争论激烈异常,列强间为了各自的利益讨价还价。最终在《巴黎和约》签字之际,各方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土耳其则承诺改善境内人民的生活状况。俄国虽然收复了克里米亚半岛的领土,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将部分领土割让给摩尔达维亚,归还卡尔斯给土耳其,并放弃了在土耳其境内的的保护权。俄国还被迫接受了禁止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的苛刻条件,甚至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也不能设防。《海上国际法原则宣言》在这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成为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对各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俄军损失超过52万人,土军损失近40万人,法军和英军也均有不小的损失。各国为此次战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这一切都在宣告着战争的无情和残酷。此次战争的历史影响深远而复杂,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为国际法的发展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