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晚期为何人才少?是因为诸葛亮的屡次北伐
在蜀汉的历史长河中,一场战役的失利,如同山雨欲来的沉闷气氛,使原本蒸蒸日上的局势瞬间变得黯淡无光。襄樊之战的挫败,麦城的失守,令蜀汉一度陷入泥沼之中。随着关羽、的离世,愤怒之火在刘备心中燃烧,兴兵伐吴的行动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打击,蜀汉的元气大伤。在人们眼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的才智被人们赞誉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世人常常疑惑,既然诸葛亮的才智远超刘备,为何他要屈居于刘备之下?
诸葛亮的智慧,毋庸置疑。他是否有自立为王的资本?答案或许因人而异。刘备托付给他的重任,是辅佐那位被人们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的皇子。诸葛亮的才智真的足以让他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吗?从刘备过世后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答案似乎并非如此。
诸葛亮一心北伐,然而这一决策并未使蜀国强盛,反而让本已脆弱的国家雪上加霜。北伐的损失之大难以估量,七十多位将领的牺牲令人痛心。从关羽北伐的一战开始,蜀汉便逐渐走向衰落。关羽这位名将的离世,以及大部分军士的损失,使蜀汉遭受重大打击。紧接着,刘备的冲动使得部分军士葬身东吴的大火之中。连续遭受败绩的蜀国,已经人丁凋零,国库空虚。
蜀国的辉煌已不再,如今只剩孤独的诸葛亮一人。在谋略方面,诸葛亮虽为国之栋梁,但基本依靠他一人硬撑。在国力如此衰弱之际,诸葛亮不选择休养生息、壮大实力,而是去追求那些难以守住的无用地盘。诸葛亮的北伐,名义上是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兴复汉室,实际上却像是为了赢得一个好名声而进行的劳民伤财之举。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仅有一次取得微小成果。其余几次均因粮尽无功而返。第一次北伐中,由于错信马谡,痛失街亭。马谡的战败主要源于他不守军纪,不听从诸葛亮的指挥。为了维护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斩首马谡。其实,第一次北伐失去的不仅仅是马谡,还有许多英勇的将领战死沙场。而赵云在这一战后,也选择了退出战场,回家安度晚年。
若蜀国的掌权人非此无能之人,或许诸葛亮不会如此折腾蜀国。据统计,诸葛亮的北伐至少损失了七十多位将领,这些将领的牺牲并未换来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