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
在西汉景帝的年代,枚乘,这位出身于吴国刘濞府中的郎中,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他是淮阴人,字叔,他的名声在汉代文学界如春风般传播开来。他是一个有着敏锐洞察力的文人,同时也是一个深谙政治风云变幻的智者。
吴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堪称一方大国。吴王刘濞是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他对中央政权怀有怨恨,暗自谋划叛乱。当时,汉景帝任用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晁错担任御史大夫。晁错的主张是削减诸侯国的领地,以此强化中央的权威,巩固国家的统一。当刘濞看到其他诸侯王的领地逐渐被削减时,他明白自己的日子也将不好过,于是联合了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暗中策划叛乱。
在这乱世之际,枚乘清醒地看到了刘濞反叛的祸害,并写下了《上书谏吴王》来劝诫刘濞。他告诉刘濞:“若能听从忠臣之言,可避免一切祸害。否则,一意孤行会比叠鸡蛋还危险,比登天还艰难;但若能及时改变主意,那将易如翻掌,地位也能稳如泰山。”刘濞并未被他的劝诫所打动。
公元前154年,刘濞联合其他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汉景帝因听信谗言而处决了晁错,并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枚乘再次写下《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但刘濞仍执迷不悟。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兵击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往东越后被杀,其余五个诸侯王也相继自杀或被杀。这次叛乱仅持续了三个月便彻底失败。
七国之乱平定后,枚乘因《上书谏吴王》所展现的远见卓识而名声大振。皇帝听闻他的智谋与才情,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在赴京的途中,他离世了。他的着作《上书谏吴王》成为后世传颂的佳作。其中,“安如泰山”这一表述,形容的是像泰山一样稳固,无法动摇,被后人广泛应用。如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新建的大坝却安如泰山,坚不可摧。
我们不禁要赞叹枚乘的远见卓识。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只有那些善纳忠言、有远见的人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记。而那些执迷不悟、一意孤行的人,纵使短暂地得势,也终究难逃悲惨收场。枚乘的故事,不仅告诉我们安如泰山的智慧,还提醒我们:善于倾听、远虑深谋才是成就大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