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录了一段令人深思的故事。讲述的是诸葛亮在尚未出山之际,他的读书方法与他的三位好友徐庶、石韬、孟建有着显著的不同。他们坚持“务于精熟”,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用现代的话说,他们是“精熟哥”。而诸葛亮却选择“观其大略”,注重把握书籍的重点和精华,他可谓是个“大略哥”。
何为“观其大略”呢?这并非轻视书籍中的细节,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书籍的核心和要点上。这里的“大”指的是重大的重要性,即书中的重点;“略”则是指战略性的精华所在。这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能够让人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
与诸葛亮的这种读书方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好友们的读书方式。“务于精熟”的精髓在于对细节的精细把握和对内容的熟悉。他们追求的是对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这与诸葛亮的“观其大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那么,为何在同一时代背景下,这些年轻的书友会选择如此截然不同的读书方法呢?这背后的原因与当时的教育体制息息相关。
诸葛亮所处的东汉时代,应试教育已经初见端倪。当时的人才选拔以孝廉科目为主,儒经考试为核心。为了通过考试,读书人必须熟读儒家的经典,从众多的儒经中抽取片段进行阐释和论述。这种考试制度导致了一种现象:只有对儒经精通并且熟悉的考生,才有可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实现自己的仕途梦想。读书人们纷纷选择将儒经读精、读熟。
诸葛亮似乎并不满足于这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知识积累。他选择了一种更为高效、更为宏观的读书方式“观其大略”。这种读书方式更注重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对核心要点的深入理解。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读书方式,为诸葛亮日后成为一代智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背后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他选择了一种更加高效、更加宏观的读书方式,注重把握知识的结构和体系。这种独特的读书方式,或许正是他日后成为一代智者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