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入海口在哪里
长江入海口的千年变迁史镇江篇
提及长江入海口的历史变迁,似乎总能激起无数人的好奇心。早在春秋之际,由于流域人口激增与过度开垦,长江携带的泥沙量大幅上升,导致长江口不断向外推移,三角洲区域也在不断扩大。今天我们所见的三角洲,大部分都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
镇江,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见证了长江入海口的巨大变迁。春秋之后,长江入海口在镇江附近呈现出一幅壮观的景象。江面在这里骤然开阔,呈喇叭形,流速减缓,沙洲逐渐合并。
扶海洲,曾是海中的隐秘之沙,在春秋战国时崛起为大块卵状沙洲。秦汉时期,扶海洲位于泰州以东百余里的长洲泽之东。长洲泽,位于如皋以东,是长江口北岸沙嘴延伸处的滩涂淤地。东晋时期,扶海洲已与扬州、泰州处的古沙嘴相接,长江口北岸进一步推至如东县掘港镇附近。掘港镇因盐场而著名,后发展为商贾云集的重镇。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长江口也在不断变化。南朝时,在今南通和海门间出现了大型沙洲胡逗洲。唐时,胡逗洲与陆地相连,形成了一条古称横江的夹江。由于泥沙的淤积,横江在唐末逐渐封闭。
诗人殷尧藩的江行二首生动描绘了长江口的景色。从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长江口变迁的见证。北宋时期,东步洲由唐朝时的多个沙洲合并而成,长江口北岸已延伸至启东市吕四港镇。自14世纪起,长江主流移向北支入海,导致长江口北岸的坍塌和海门县治的数次迁徙。至清初,随着长江主流南倾,北支逐渐缩窄,长江口因径流减少再次淤积出沙洲。启东群沙靠岸后,长江口三角洲的面貌基本定型。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化受到河流泥沙量的影响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加速作用。随着水库大坝的建设和水土保护工程的实施,河流的入海泥沙量急剧减少,长江三角洲的沉积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目前三峡水库已经开始蓄水并拦沙,部分上游来沙被拦截在库区。未来长江三角洲可能会随着泥沙的减少出现海岸线后退的现象。长江口的变迁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现象,更是时间的烙印和人类文明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