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和魏国争夺汉中的时候,吴国做了哪些事?
汉中之战是汉末时期的一场大战,关乎争夺汉中之地。此战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虽然其影响力不及三国三大战役,但此役中,刘备和曹操两大诸侯可谓主力尽出,名将云集。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与曹操两大巨头交锋,而孙权则在一旁布局。在建安二十二年春,孙权并未趁机偷袭曹操,反而向曹操请降,同时准备对荆州发起攻击。这一决策在《三国志》中有所记载,当时孙权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并得到曹操的回应,双方修好结盟。
在笔者看来,孙权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自己两面树敌。他准备收回荆州,这无疑会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孙权选择提前向曹操归降,以避免在与刘备交战时,再遭到曹操的进攻。另一方面,孙权可能也感受到了曹操的巨大压力。
在建安二十一年冬,曹操治兵完毕,挥军南下进攻东吴。孙权在濡须口筑城据守,抵挡曹军的进攻。由于吕蒙等人的全力抵抗,曹军久攻不下。此战过后,孙权感受到了压力,于是在建安二十二年三月,他派遣都尉徐详前往曹操营中请降。
在接受孙权的请降后,曹操引军撤退。孙权随后任命吕蒙为左护军,并与其密谋进攻荆州。鲁肃去世后,吕蒙继承其策略,并与孙权讨论攻取徐州的计划。吕蒙认为攻打徐州不如攻取关羽、占据全部长江流域更为有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孙权同意了吕蒙的计划,表面上与关羽结下友好关系,实则暗中准备偷袭荆州。
那么,为何孙权不在汉中之战时偷袭曹魏的合肥呢黄柏弋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在合肥之战中已经尝到了败仗的苦头。在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战中,孙权率领十万大军进攻合肥,却遭遇了张辽的突袭,险些丧命。这一经历给孙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心有余悸,不愿意在同一个地方再次受挫。他选择了在汉中之战后偷袭关羽,最终在刘备夺取汉中之地后,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之际成功偷袭了荆州。
汉中之战时,孙权在一旁布局,既向曹操请降又密谋进攻荆州。他的决策不仅受到自身利益的驱使,也受到之前战争经历的影响。在这场三国鼎立的历史大背景下,孙权的决策与行动无疑为后来的三国格局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