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高考为何要考九天七夜?常有考生意外死亡
江南乡试:古代科举之路的辛酸与辉煌
走进历史深处,感受江南乡试的独特韵味。乡试,这一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级考试,如同现代高考般重要,却又充满了别样的辛酸与挑战。
江南乡试多在秋季举行,因此又被称作“秋闱”。每闱分为三场,每场持续三昼夜。由于中间需要两次换场,整个考试过程实际上长达九天七夜。考场内的号舍,一律南向成排,长的有近百间,短的也有五六十间。考试期间,考生们的伙食需自备。由于乡试时间长,加上天气闷热,考生们所带的饭菜很容易变质,因此他们大多只能以干粮充饥。
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是科举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乡试的考生,才能被称为“举人”,进而有资格参加会试。但想要参加这个古代“高考”,难度比现代要大得多。考生需要通过小试,成为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而科试则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才能被允许参加乡试。如果科试未能通过,则被称为“落海”。
号舍内的环境十分艰苦。号舍左右两壁的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供考生答题,下层木板则作为坐凳和睡觉的床。但号舍长度有限,考生们甚至无法伸直双腿。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以防风雨。
在这九天七夜里,考生们不仅要答题,还要在号舍里解决食宿问题。由于天气炎热,考生们面临的不仅是答题的压力,还有生命危险。中暑、食物中毒以及被藏在号舍屋檐的毒蛇咬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防范作弊,考场内的安全措施十分严密。入场前,考生的糕点会被切成一寸见方的小块。如果发现考生夹带违禁品,不仅考生本人将被革除功名,还会被捆绑示众。但尽管如此,由于科考事关仕途官运,作弊现象仍然屡禁不止。
江南贡院见证了无数考生的辛酸与辉煌。年龄最大的考生广东的陆云丛曾达到103岁高龄,而年龄最大的状元尹枢应试时也已年过七十。这些考生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起落和挣扎。《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情节,虽为艺术加工,却真实反映了古生的艰辛与期盼。
江南乡试,不仅是古代科举之路的一部分,更是无数士子梦想与汗水交织的地方。在这里,他们为了理想努力奋斗,历经艰辛,终成就一段段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