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班利村:笙歌“摆舞”振兴拉祜寨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同心奔小康】
光明日报记者张勇报道:
在祖国的滇西南,普洱市澜沧县的拉祜族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电影《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在20世纪50年代风靡全国,使得人们对这个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
近日,记者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回镇班利村委会大寨村,这里不仅是拉祜族传统舞蹈“摆舞”的发源地和传承基地,也是一片充满歌声与笑声的乐土。一进村,就能听到清脆的歌声和芦笙声,新建的“摆舞之乡”四个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宽敞的院子里,村民演员们正欢快地跳着摆舞,演奏着葫芦笙、象脚鼓等民族乐器,歌声悠扬。
班利村的许多村民都是乡土文艺人才,他们不仅能表演反映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和生产生活的山歌,还自编自导了《拉祜摆舞》《芦笙舞》等作品。班利村的文艺表演队更是走出大山,在普洱、上海等地进行展演,成为了当地的文化名片。为了更好地传承拉祜族传统技艺,班利村还成立了演艺公司,让村民演员们有了固定的表演场所和收入来源。
班利村的歌舞表演主持人是身穿拉祜族盛装的郭玉兰,她告诉记者:“我们村会唱会跳的人多,成立了文艺队已经多年。现在我们的演艺公司也运营得越来越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看。”班利村委会的赵黑大主任表示,成立演艺公司不仅吸引了游客,还实现了文化扶贫,为村民增加了收入。
班利村的非遗文化传承也十分丰富。班利村的张娜算省级非遗摆舞传承人,她从小学习摆舞,并教授给更多的村民。班利村还建成了传习馆和保护传承基地,申报了多位省、市、县级非遗传承人,让拉祜族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班利村原来有贫困户479户,但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发展种养殖业,全村种植甘蔗近万亩,还种植了茶叶和坚果。去年全村脱贫,人均收入大幅增加。现在村里不仅有了水泥路,还建起了新房和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展演中心等设施,为特色农产品提供了销售展示平台。澜沧县委县也致力于“拉祜文化兴县”,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
班利村的变化令人欣喜,村民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了。在这里,记者感受到了拉祜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光明日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