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曹操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漏杀了一个人
在历史的舞台上,一些人物的决策往往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令人回味无穷。今天,让我们跟随风趣网一起走进那些历史事件,领略其中的人物风采。
说到桓范,他是沛郡龙亢县(现今的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的人,他的历史角色与曹操有着密切的关系。延康元年,桓范曾担任羽林左监等职位,然而在高平陵政变(公元249年)后,他力劝的策略未被采纳,最终被司马懿诛杀。他的故事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
说到曹操,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他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成功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获得了事实上的皇权。虽然曹操并未正式登基称帝,但他却是曹魏集团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曹操之所以没有即位,除了他自身的情怀和尚未一统天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实际上,在被封为“魏王”的时候,曹操也曾有过即位的想法。但在军师的劝导下,他决定先一统天下再行登基之事。由于种种原因,曹操始终没有实现一统天下,也就没有等到即位的那一天。
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司马懿不是一般人臣所能驾驭的。虽然曹操曾杀掉了一个天才儿童周不疑,但对司马懿却没有下手。这或许是因为司马懿当时表现得非常老实,对曹操还有很大的用处。曹操可能想着在适当的机会再处置他,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逐渐被忘记,最终导致了司马懿掌握大权的事件发生。
司马懿在夺取曹魏大权的过程中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杀掉桓范的儿子桓楷。在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如果桓范的建议被曹爽采纳,那么司马懿的叛乱可能就不会成功。然而曹爽没有采纳桓范的建议而选择撤军,最终导致全族被灭。司马懿知道桓范的建议后深感威胁,决定诛灭桓范三族。但桓范的儿子桓楷却提前逃脱出来,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涯。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桓温在晋朝时成为了一位权臣,虽然没有直接取代皇帝的位置,但他的行为已经威胁到了皇室的统治地位。而曹魏和司马晋这两个王朝因为创始者的一念之差导致了相似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令人感叹历史的无常和命运的多变。他们的决策和行动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王朝的命运走向让人深思历史的伟大和人生的无常。